▌编者按:
闽南理工学院自199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秉承“正大气象、厚德载物”的校训,学校在27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依托行业、面向基层、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值此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之际,各二级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了迎评自建工作,为展示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建设成效和特色亮点,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经验做法,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聚焦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政治方向,扎根闽南文化沃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开创“三色并行”的特色育人体系,用红色实践传承革命精神,用蓝色文化激励创新实践,用绿色使命彰显生态责任。我们创新教学形式,推进数字思政课堂建设,深耕“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努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坚守初心,以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为己任,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负青春、不负使命、不负未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前身为1998年设立的政治教研组。学院下设8个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7人,高级职称占比26.4%。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坚持高水平、高素质的发展方向,目前拥有博士2人、硕士40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4%,其中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达7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近年来,依托高水平师资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与科研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累计主持省级、地市级科研项目9项,校级课题10余项;在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多项成果荣获福建省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8部,涵盖思政教育、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等领域,多项研究及科研成果在省市级评选中获奖,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科研与学术领域的突出贡献与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引领,构建党建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学院党委紧紧围绕服务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发展定位,确立“党建引领、区域融合、应用导向、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践行“党建引领学院方向、区域融合彰显教学特色、应用导向推动实践育人、特色发展提升教学成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打造“党旗红·思政强·马院优·特色明”的发展格局。

在党建引领下,学院积极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下设教工党支部和学生理论社团党支部,全面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育人工作实现全覆盖。学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泉州市先进党组织”和“闽南理工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依托高质量党建工作,学院教师多次荣获“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泉州市优秀教师”、“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师德先进个人”、“校优秀思政工作者”、“校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凸显出党建引领下思政育人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建设紧扣时代需求,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内容,拓展社会主义发展史、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领域,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院全面践行OBE(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确保教学更加精准高效。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学院积极推进数字思政课程建设,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创新形式,打造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区域特色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具有闽南特色的思政课程 ,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显著,累计获评福建省“三个百堂”高校思政课精品课1项,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泉州市思政课精品示范课3项,2023年获评福建省虚拟仿真一流课一门。在教学竞赛中,学院教师表现优异,荣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泉州市思政课“大练兵”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院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高质量“思政金课”体系,为区域精品课程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马克思主义+》课程设计,探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学院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相互助力,依托翻转课堂、PBL(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形式,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引导,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内化价值观,使课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各环节与全过程。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通过多种特色活动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在信息工程学院开展“PBL教学成果展”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五天内累计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在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画说历史”作品展以艺术化表达形式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活动已连续举办7届,累计收集作品超过3000幅;全校范围开展大学生思政课成果大赛,激发学生实践潜力,促进能力培养,赛事已连续举办9届,累计服务学生超2万人次。学院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平台,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课堂育人成效,还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实践教学创新,以“红、蓝、绿三色并行”育人模式为核心,整合校外多样化实践资源,构建覆盖红色精神传承、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明的实践基地资源图谱,为学生打造支撑大思政教育的多元实践平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和“知行法学社”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红色实践基地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家国情怀;依托蓝色海洋文化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融入绿色生态文明实践增强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推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学生搭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成长平台。

学院将红色、蓝色、绿色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构建“三色并行”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红色实践以“三下乡”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载体,累计完成项目200余项,帮助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蓝色实践聚焦海洋科技创新,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如通过海洋资源开发与技术革新,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和铜奖,创新成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绿色实践则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石狮“河小禹”暑期实践队通过护河行动展示实践成果,引领全民护河新风尚。同时,校友“白菜GG”林万华扎根家乡,利用短视频推广农产品,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成为绿色实践的典范。通过红、蓝、绿色实践的深度融合和学生社团的示范带动,学院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培养树立了新标杆。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思政课”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协同育人模式为抓手,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创新“大课堂”:课堂内外联动,资源多元融合
学院以“红、蓝、绿三色并行”育人模式为核心,深入贯彻“大思政课”开门办课理念,整合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明等多样化社会资源,构建覆盖多领域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二)搭建“大平台”:全链条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深度融入
紧扣“大思政课”理念,学院搭建贯通课堂、社区、校园、社会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形成了融贯课堂理论、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竞赛创新的多维育人平台。依托“宝盖山麓”思政课品牌,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嵌入式、轻量化的思政活动,包括“思政微讲座”、“思政微社区”、“思政微角落”和“宝盖山麓·青年说”等,不仅将思政小课堂延展到社会大课堂,更通过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活动,强化了思政育人的渗透力和实效性,支撑了课程思政与学生成长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大师资”:整合多元力量,提升教师队伍质效
学院注重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强化“大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作教学,以及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共同搭建起一支专兼结合、多学科融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还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网络平台,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推动“大思政课”从教学质量到队伍建设的全面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注重理论武装、实践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学院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牵头的专项工作组,以石狮市大中小学为依托,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资源与优势,将红色思政元素、蓝色海洋元素和地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通过构建一体化平台机制、推进师资队伍协同建设、打造思政金课样板,最终产出一批高质量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成果,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立足新时代育人使命,深挖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拓展蓝色海洋文化激发创新实践,融入绿色生态文明彰显责任担当,持续优化全学段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链条。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强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通过构建示范“金课”、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实效化。与此同时,学院将紧密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 何海伦 陈皇琴
审核 | 许书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