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闽南理工学院自199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秉承“正大气象、厚德载物”的校训,学校在27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依托行业、面向基层、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值此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之际,各二级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了迎评自建工作,为展示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建设成效和特色亮点,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经验做法,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聚焦的是: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


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契合区域经济需求,强化特色应用培养,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伴随闽南理工学院的历程发展、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二十五载奋斗历程,全院师生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在国家双一流学科专业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学院走出的一代代学子正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砥砺奋进新时代,荣耀光电再启航。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追求更卓越的教学水平、打造更有成效的培养模式、强化更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在闽南理工学院发展宏图中,勇立潮头、砥砺奋斗、争创一流,为区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闽南理工学院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始建于2001年,其前身为兴达集团与长春理工大学合作建设二级校的光电与机电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

学院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省重点发展产业升级战略,构建了“机械装备-光电信息-智能控制”三位一体的学科生态。
现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泉州紧缺特色专业)、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等4个专业,形成“理工交融、产教协同”的办学格局。



学院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终身发展”三维育人体系。
1.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实施“3+0.5+0.5”和“3+1”校企合作模式,与福-厦-莆-漳-泉区域的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定制班,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学科交叉创新:依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应用型学科、光学工程重点学科、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性专业群、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等多项建设项目,建立面向区域的智能制造技术攻关平台,强化学科建设。
3.服务区域发展:学院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派遣省市级特派员,形成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发那科、ABB、三菱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和生产型实训基地,与九牧集团、雪人集团等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名师讲师团,开展技能培训,致力于服务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0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40人,形成“领军人才-骨干教师-青年才俊”梯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柔性引进福建省闽江学者2人、泉州市桐江学者1人;实施“星光工程”,培养省级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泉州市高校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1人,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6人次;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校园,开展校企共建课程、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


学院一直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科人才作为价值追求,提出了“三实(实践、实习、实验)”育人模式。在“三实育人”模式推动下,学生创新热情高涨,在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
近三年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20余项赛事,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17项。



学院拥有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实验教学平台、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平台,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学院还获批了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个,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等优质教学资源。



学院以三全育人体系为依托,围绕“思想铸魂、文化涵育、双创赋能、素质拓展、安全护航”五大维度,打造“缘聚光电”育人品牌。


通过构建“星星之火”辅导员工作室(思想引领主阵地)、“学思践悟”党建育人工作室(党团共建枢纽)、创新创业协会(实践孵化平台)三大载体,形成“品牌活动-平台支撑-成果输出”育人闭环。


历年来,多名学生荣获校、市、省、国家多项荣誉,2019年获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石狮市五四红旗团委,2022年获泉州市五四红旗团委,并在第十六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评优秀组织奖等多项集体荣誉,实现“专业特色鲜明、师生口碑过硬”的品牌建设目标。

近五年累计培养输送智能制造领域人才1500余人,毕业生历年就业率超93%,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超95%。

未来,学院锚定智能制造新赛道,着眼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方向,打造东南沿海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