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闽南理工学院自199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秉承“正大气象、厚德载物”的校训,学校在27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依托行业、面向基层、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值此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之际,各二级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了迎评自建工作,为展示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建设成效和特色亮点,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经验做法,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聚焦的是: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以衣载道,才育四方。
一针一线连古今,浓墨重彩话时代。
学院在区域纺织鞋服产业人才需求的迫切呼声用应运而生,历经十五年的发展, 在办学规模、办学经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院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保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牢记使命与担当,“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设计与纺织鞋服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学院创始于2010年,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起点,首次招收本科生,并与武汉纺织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2012年更名为“服装与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开始招生。2013年,教育部启动本科专业调整,学院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增设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4个本科专业,初步构建起以艺术为主体的专业群。2015年,学院正式升格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8年,面对数字时代需求,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院形成涵盖艺术学与工学两大学科门类、6个本科专业的多元化格局。目前,学院在校生2600余人,专任教师122人,外聘教师近50人。

学院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围绕泉州市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福建省“六四五”产业体系,构建了“鞋服制造与创意设计”学科专业群。
十五年来,学院始终以“工学引领、艺术支撑、产教融合”为发展主线,精准对接闽南鞋服产业与创意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逐步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区域纺织鞋服产业和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两大领域,构建了“校地企”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成长机会。
一是专注“实用、实际、实践”三“实”上,服务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服务现实社会生产需要,精准对接区域鞋服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人才需求变化,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专业定位。
二是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依托项目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实践中敢为人先,推进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分类培养、内外兼修,把人才培养过程融入生产实际。
三是遵循“实践、服务、创新”的专业发展逻辑,螺旋上升,持续提升人才质量,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
学院坚持学科思维,引领专业内涵发展。2018年起,进行专业学位点“设计硕士”培育建设。
依托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6个专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竞赛及产教融合等领域屡创佳绩,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2年招收艺术设计本科生,2015-2019年连续承接“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2019-2024年4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发布;学生在石狮杯、中华杯、新人奖等大赛中屡获佳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现代学徒制、服务产业特色专业,新工科、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等。产品设计专业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省级1+X证书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2012年招收艺术设计本科生,数字媒体艺术2018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本科生,学科竞赛全省成绩显著。六大专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持续为区域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参加“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荣获金奖
经过十多年发展,面向区域鞋服及创意设计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服务了产业发展。获批福建省高校应用型学科培育学科、福建省示范性专业群、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校园服饰设计研发中心、泉州市名师工作室、石狮市纺织鞋服设计产教融合试点基地、鞋服-创意设计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有服装工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福建省高校杰青人才计划1人,福建省十佳服装设计师2人,全国制鞋行业技术能手1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10人,泉州市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近三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65项,发表论文近百篇,申请专利19项,出版著作4部。
学院师资保障有力,现有专任教师122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近50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4人,福建省高校杰青1人,服装工程省级本科教学团队1个,泉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泉州市技能大师1人。师资团队注重双师双能建设,目前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整体占比超40%,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行业协会学会任职10余人次,其中获评全国制鞋行业技术能手1人、福建省十佳服装设计师2人、石狮市十佳服装设计师1人,入选“港湾计划”泉州市高层次人才10余人。重视思政类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其中获评泉州市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泉州市优秀党务干部1人、泉州市五四红旗团干部1人。
学院以办学定位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主要以项目制、实践教学等手段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项目制为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从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到省级现代学徒制、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群,再到省级新工科、省级一流课程等项目。办学十五年来,学院坚持以项目为载体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关注,深化改革提质量。
二是以“产学研赛展演”六种方法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参与真实项目,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鼓励参与各类专业竞赛与设计展演,提升综合素养与社会表达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育人新模式。
三是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积极探索艺工交叉、领域渗透以及第一、第二课堂融通的专业综合改革。
在艺工交叉方面,把人工智能技术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在领域渗透方面,强化专业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交叉,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1.精准定位,实现人才差异化特色化培养
区别于东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精准定位培养鞋服与创意设计产业的中小企业设计开发、大型品牌企业技术管理及终端营销等三大类全产业全方位人才,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中找到本校定位及发展空间。
2.实践“分类培养、协同育人、多元发展”的育人模式
依托泉州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的分类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整合“校-政-行-企”各方资源支持协同育人,保障学生享受优质的专业教育资源;服务现代鞋服与创意设计产业多元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才路径,实现多元发展。
3.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泉州鞋服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为专业提供了实践、展示、合作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产教融合优势;不断优化课程群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教学周期适应产业运行周期协同育人;创新“产学研赛展演”六位一体的方法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了柔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服务地方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鞋服、创意设计等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拓展与综合型著名品牌企业的战略合作、精准开展专精制造型企业合作、多元拓展平台研究院合作,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和对接落实机制,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设计创新中心等,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积极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新途径,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目前,学院合作建设有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泉州市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石狮市纺织鞋服设计产教融合试点基地及福建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等8个综合性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建福建省高校纺织鞋服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校园服饰设计研发中心、鞋服-创意设计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3个;学院还建设有校企合作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室5个,在实验室基础上试点“实验室+”建设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模板技术工作室2个行业特色工作室,服务行业需求和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学院以上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保障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作开展。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科专业布局正是应区域产业社会发展而生,自创办以来就重视社会服务,并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形成了服务品牌企业生产经营专项活动、服务海博会地方行业重大活动等特色。一方面,21级、23级服装专业学生先后服务利郎、爱登堡等品牌企业订货会活动。另一方面,2024年6月惠女文化节暨惠安诗会名家名刊惠安行采风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小岞美术馆启动,学校创意设计及鞋服制造创新团队设计的系列创新惠女服饰入选启动仪式发布活动;2024年9月福建省第十七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石狮开幕,闽理服装走秀《华裳九州》节目入选开幕式活动;闽理设计服务了地方重要文化活动。
一是坚持“党建+思政”育人。充分发挥“一核心、二融合、三阵地、四工程”的党建与思政工作育人模式,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荣获校级“基层先进党组织”、“疫情防控先进单位”、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首批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单位等殊荣。
二是坚持“五心五育”。将“初心铸德、润心启智、匠心育体、慧心涵美、爱心践劳”的教育理念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学生近几年在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全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等,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00余个。在2022年教育部首次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类竞赛指数”,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位列全国前10%,省内高校第四。
三是坚持党建带动团建。每年开展各类党团培训30余场,组织校园科技文化和艺术实践活动近100场。师生合唱节目《我爱你中国》荣获福建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艺术表演类三等奖,学院团委荣获“石狮市五四红旗团委”。师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福建日报、东南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两次获得福建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四是坚持做好就业服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以服务毕业生就业为根本,通过整合毕业生数据、梳理行业信息、持续开展宣讲会招聘会、深入开展访企拓岗等方式,多措并举促就业。连续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艺工学科交叉融合,坚定地面向区域鞋服与创意设计产业转型需求,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建设特色鲜明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